從報導文學家到社區營造領航員,廖嘉展、顏新珠夫婦從青春到餘命,奉獻給台灣社造圈,至今仍持續努力想要打造一套創新且具振興地方微型經濟的網絡運作模式,期盼與有志一同的人們,一起促成讓城鎮更美好的大夢。錄影

1962年生的廖嘉展從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就到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工作,這是台灣解嚴前後關心台灣弱勢與環境議題的重要出版物,雜誌停刊後,夫婦2人搬到南投埔里定居,1994年在嘉義新港觀察獲得社區營造工作的啟蒙,並出版《老鎮新生》一書,3年後再回到埔里成立「展顏文化事業工房」,投身深度文史訪查,開啟解嚴後社會力昂然萌發的浪頭。

「我跟太太似乎老是替自己挖坑跳。攝影」廖嘉展笑說,做文化工房、寫作、社造是興趣,也是自認知識分子的使命,但孩子出生後,為了生計問題,曾經想開國術館,靠家傳跌打損傷治療祕方維生,但1999年921地震打亂所有計畫,卻也讓2人因投入災後重建、社區資源調查,進而推動打造生態村、創建見學園區、再現埔里蝴蝶王國、蛹之聲音樂培力、永續社會企業、自然農業等計畫,從此人生變得不一樣。

錄影

廖嘉展表示,城鎮跨域治理牽涉層面太廣,很感謝這麼多人無私投入。例如特生中心前副主任彭國棟協助並帶領居民一起做生態資源調查;暨南大學副校長江大樹以地方治理為核心,研究邊緣人口社會照顧模式,帶動暨大成為埔里發展動力;暨大公行系講師張力亞也帶領新生代教師群,在埔里地區推動公共議題。

在社造理念執行與轉型過程中,廖嘉展、顏新珠走得很前面,在過程中難免遇到「新故鄉要做生意賺錢囉!」的質疑聲浪,但他們依然持續努力找出社會企業可行的發展模式,落實社會理想,直到如今仍無怨無悔走下去。

arrow
arrow

    bsv6llowh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